黎三明:田埂上的“敬老院长”

人民网 2018-06-12 15:03:5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哥哥在14岁那年患上了精神病,发病时直往外走,谁也拉他不住,一拦着他还会发狂碎碎念”。从那时起,他便承担着守护兄长的责任,一守就是大半生;2005年,父亲脑梗中风,黎三明于病塌前陪伴7年;2011年,80多岁的母亲不慎摔断腿骨。

“哥哥在14岁那年患上了精神病,发病时直往外走,谁也拉他不住,一拦着他还会发狂碎碎念。”提起1965年冬天,哥哥发病时的情形,黎三明仍然心有余悸。从那时起,他便承担着守护兄长的责任,一守就是大半生;2005年,父亲脑梗中风,黎三明于病塌前陪伴7年;2011年,80多岁的母亲不慎摔断腿骨,他贴身服侍6年......从弱冠到花甲之年,黎三明穷尽一生,拼补着这个被命运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家庭。“现在双亲已经不在了,我更要照顾好我的老兄。”黎三明用大半生的坚持,诠释着手足之情。

用脚步丈量亲情,走过五十余载寻兄路

1965年冬夜,还在读六年级的哥哥突然神志不清,嘴里念念有词,直往外走,把一旁瘦弱的母亲吓坏了,送医诊治结果为精神病。从那以后,哥哥经常发病,一不留神就走远了。“离家方圆五里的地方,他都走遍了”。五十多年来,老黎已经不知道寻找过兄长多少次。

哥哥爱四处乱走,耽误了老黎赚钱养家,但他仍不忍心将兄长锁在家里,宁肯放下农活,多花点时间在家陪着。他还担心哥哥乱走时吃亏,总要放些钱在哥哥身上,“这样他走路累了饿了,还可以买点吃的。”

哥哥走得最远的一次,从蕉源村一直走到了桐木老街,整整8公里。起初,黎三明找遍了方圆几个村也没能找到他。眼看着天色渐晚却没有找到哥哥,急得黎三明眼泪都掉下来了,直到有好心人告诉他在桐木老街曾看到过一个疯疯颠颠的人,黎三明慌忙赶到老街,只见哥哥一身脏兮兮地趴在老市场里屠夫剁肉的砧板上,嘴里不知道在啃些什么脏东西,谁喊也不起来。黎三明赶紧擦掉泪水走过去,牵住哥哥的手对他说“老兄,走,回家吧”,神志不清的哥哥竟丢掉手里的东西乖乖起身,任由黎三明牵着回家,深深诠释着化不开的手足之情。看着哥哥蹭了一身的污渍的瘦弱身影,黎三明下定决心,宁愿自己再多吃点苦也一定要把照顾好。他常带哥哥去村里戴师傅那理发,戴师傅经常说:“如果不是别人说他老兄有精神病,旁人还真看不出来,浑身干干净净,穿戴整整齐齐的。”

“来世不一定是兄弟,现在无非是多一双吃饭的筷子,就当家里还养了个孩子吧。”其实照顾好患病的兄长哪有养个孩子那么简单啊!可将至古稀之年的兄长在黎三明的照料下,不但发病的次数减少了,家里来客人还知道招呼黎三明,见到陌生人也会微微笑,拿到老黎给的零花钱,还会买回一些小零食,活脱脱一个老男孩。

久病亲前有孝子,用行动回报双亲哺育恩

人生总有坎坷,老黎未曾抱怨生活不公。1988年起,他一边种地一边学习西乐,这样一来,附近村民有喜事便可请他帮忙,获得一些劳务费。妻子也在当地花炮企业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兄长虽时有发病,但兄弟姐妹们偶尔支援,且父母健在,两个儿子懂事勤奋,一家人虽生活清贫,但有奔头。

2005年的一个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80多岁的老父亲突然筷子掉落,再也拿不起来。“老爷子你怎么了?”老黎询问父亲,父亲却当场失声。他赶紧拨打120送医救治,医生告知他,父亲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梗中风,时日已经不多了,顶多剩下一两年。“他97年就有高血压,没有得到好的照顾,是我没注意啊。”他回想起父亲,心中满是愧疚。他把中风的父亲接回家,开始漫长而又细心的陪护过程。他一次次请来村里的乡村医生给父亲复诊,每天帮父亲按摩、喂食、抹澡、清理污物。父亲卧床期间,从来没有患过一次褥疮。也许上天不愿辜负黎三明的一片孝心,老父亲坚强地打破了医生的预言,直至7年后才安然辞逝。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011年,父亲走后几个月,80多岁的母亲不慎滑倒摔折了腿,因年事过高,医生表示情况很不乐观。

他把母亲接回家照料,年过半百的他为母亲梳头、洗头、洗澡,把饭食送到床前,每到半夜他就起来到母亲房门口站一站、听一听。“我母亲耳朵很灵,我走到门口她能听得到,有需要她会喊我。”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半年后母亲站了起来。

母亲情况好转,老黎并没有因此放松对母亲的照顾。“只要看她吃饭,她吃得少说明她有哪里不舒服。”老黎说,母亲体恤儿子,不愿意给他增添麻烦,他便自己观察,发现母亲不舒服便会叫来乡村医生为她诊治。母亲常常为此给他“上课”,让他不要在她身上花冤枉钱。他曾为此苦恼,“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怎么是花冤枉钱呢?”

时光飞逝,80多岁的母亲眼中浊泪闪烁,在弥留之际叮嘱已是花甲之年的老黎,“不管有多困难,要照顾好你的老兄。”黎三明眼中一酸,他闭上双眼,忍住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拼命点头,握住母亲枯瘦的手不断地抚摸着,“娘啊,你放心,有我一口吃的,就有老兄一口吃的......”

日日守着患病的兄长,父母接连卧病在床,他都不厌其烦并悉心照料,这需要怎样的小心与坚持?他的事迹感动着邻里乡亲,大家还给黎三明取了一个“敬老院长”的称号。

言传身教立家风,树立全家忠厚勤劳榜样

在艰苦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也很难改善。但黎三明重视家教,虽然在功课方面不能给孩子提供太多助力,但他经常会跟两个孩子讲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在逆境如何求上进。就这样,靠着妻子在花炮厂里的收入和他自己干农活、打零工挣的钱,供养两个儿子读完了大学。

两个孩子早早理解了父母为这个家庭所吃过的苦,参加工作以后就将钱交给父亲,要把家里的土坯房屋拆掉重建。环顾现在这个粘了瓷砖的两层平顶房,里外干净整洁,宽敞明亮。老黎欣慰地说,“几年前,我还是贫困户呢!每年都有扶贫干部来家嘘寒问暖。他们帮我哥办了低保户,后来又改为五保户,现在每年都有3000元左右补助。他的零用钱就不用担心了。”

孩子们一直将患病的大伯当父亲一样看待。知道大伯喜欢吃零食,他俩回来时总会专门带些特产给大伯尝尝鲜,还不忘给大伯塞些零花钱。两兄弟考虑父亲年纪越来越大,曾提出要接过父亲的“担子”,但老黎不愿给他俩添麻烦,总是说“等我照顾不动了再说吧。”儿子们不放心,常打电话问候,并给家里汇家用,老黎一接到儿子的电话便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叮嘱儿子别牵挂,以工作为重,家里一切都好。

夕阳照映在老黎饱经沧桑的脸庞,发出淸暖温柔的光。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老黎说,他想给兄长养老送终,同时也希望今后一家人健健康康的。(曾珊 )

供稿:桐木宣教办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