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里的杂物间摇身一变成“彩虹房”,还捧得了威尼斯建筑大奖

NEW民宿 2018-09-04 21:27:3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看得见彩虹的房子

原标题:中国古村里的杂物间摇身一变成“彩虹房”,还捧得了威尼斯建筑大奖

我是若蓠

比心 爱你

日渐凋落的古村

如今成为色彩斑斓的“彩云间”

......

- 乡村 设计 -

NO.1| 壹

“书香水村,明水绕古村”

这里是上坪古村,

地处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

据传朱熹曾在此地讲学,

青山叠翠,晴耕雨读,

这座历史文化名村吸引着世人前往。

群山环抱的村落屋舍俨然,

两条溪流绕村而过,

并在村口汇聚,

一副悠然避世的古村画卷徐徐在眼前展开。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航拍@金伟琦

岁月变迁,风雨侵蚀,

老房子难免破败坍塌,

曾经明丽如画的古村落,

渐渐失去往日光彩。

再加上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村子里没有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供游客歇脚、餐饮。原有建筑无法满足这些诉求,急需改善。

于是一场传统古村落的改造与复兴开始了。

改造完成后的上坪古村还参展了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并获得“杰出贡献奖”。

威尼斯双年展@周梦

NO.2| 贰

因为是历史文化名村,所以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设计团队没有采用常用的修旧如旧的方式,也没有赶时髦的进行民宿的打造,而是挑选了村庄中若干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如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等进行改造设计。

改造前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改造后全貌@金伟琦

首先是村口的廊亭,将原有的封闭的毛石廊亭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更为通透的廊亭。

它既要满足阻隔视线,锁住水尾的传统格局,又必须让坐在廊亭里的人可以看到周边的景色,过往行人。

春日的廊亭@日月蓝草

春日的廊亭@日月蓝草

设计师在采用传统举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外立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利用格栅形成半通透的效果,并在半高的位置开了一条通长的“窗”,形成框景。

雾气中的廊亭@金伟琦

廊亭内装置了鱼灯,夜晚,从远方归来的村民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廊亭中的灯光,它引导着人们回家的方向。

廊亭内的鱼灯@金伟琦

灯光的处理,不仅营造出唯美的意境,更进一步加强了廊亭作为村口精神性的符号功能。

廊亭@金伟琦

NO.3| 叁

村里原来闲置的杂物棚被改造成了“彩云间”,它是一个不大的小房子,半高架约1.5米,人在其间,可以从高处俯视面前的荷塘,从而完成村庄整体格局中的“观水”主题。

彩云间@金伟琦

“彩云间”是一处水吧,设计师希望它成为村口供人歇脚的场所。

因为空间不大,所以内部格局不复杂,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盒子。面向村庄的立面,采用了中轴的木窗板,使内外空间形成灵活多变的可能性。

彩云间室内@金伟琦

窗板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一侧油漆成七彩的颜色,因此叫作“彩云间”。

这样无论是远观,还是在室内,建筑都平添了一抹妩媚,也为古老村庄带来一点戏剧性的“冲突”。

彩云间室内@金伟琦

彩云间的旁边就是烤烟房,作为当地农业的传统工艺遗存,可以让人一窥承袭千百年的传统制烟工艺。

但设计团队并不希望把改造工作停留在原有工法的简单再现上,一种艺术的手法被引入,通过一个光和色彩的装置,烤烟房被塑造成对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紧密相关的太阳的歌颂。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金伟琦

阳光被分解和强化为彩色的光,从天窗照入室内空间,奇幻的光影效果为简单的空间提供了浪漫的色彩。

设计师希望这里成为一个仪式性的场所,通过反映太阳的艺术装置,现代人可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NO.4| 肆

上坪村大部分村民为杨姓,族谱记载是汉代太尉杨震的后人。村子里有一处建筑便是历史悠久的杨家学堂,相传朱熹就曾在这里讲学。

杨家学堂概貌@周梦

杨家学堂节点位于上坪村两条溪流的交汇处,是入村后的道路分叉口。

利用学堂外面的几间废弃杂物间、牛棚和谷仓,改造成了一个书吧,正好与学堂呼应。

杨家学堂节点2(改造前)

设计师希望书吧可以一方面为外来的观光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了解村庄历史文化的地点,还为当地人,特别是孩子提供一个可以阅读,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并为重拾“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提供了支点。

“广悦”书吧室内2@周梦

利用原有空间的特点,设计团队将新建筑定义为“一动一静”两个部分。

“一静”是读书、静思的空间,称之为“静雅”,它由牛棚改造而成。“静雅”书吧内,“木房子”被稍微抬起,将阳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

@周梦

“一动”是利用杂物间改造的书吧的售卖部分,这里相对热闹,拿书借书,买水喝水,以及设计团队专门为上坪村创作的一系列文创产品都在这里集中展示、销售。

“广悦”书吧室内@周梦

建筑朝向村庄一面采用了落地玻璃的方式,将书吧和村庄生活连着一起。于是这里也成了上坪村对外的一个窗口,外来人可以在这里阅读上坪古村的“前世今生”;村里人也可以透过窗口和外面的世界进行对话。

这里将成为阅读者的新窝,安静、封闭,不受外部的干扰,少有能打扰你读书的是从两层空间之间缝隙射入的一缕阳光。

原有的毛石墙面被保留,懒人沙发被安置在地面上,柔软对应强硬,温暖对应冰冷,“新居民”对应“老住户”,戏剧性的冲突在对比中产生。

书吧内展示售卖的文创产品既传承了上坪古村的历史文化,又为村庄旅游提供收入。

这里有朱熹的墨宝对联创作的书签,笔记本、提取上坪古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农业特点设计的上坪古村的logo,以及由此延伸的文化衫,雨伞等。

NO.5| 伍

村子里还有一处名为“大夫第”的宅子,相传这里的主人曾在外面做官,回乡后在故里建造了这座大宅。

大宅的口楼还保存完好,但里面的主体建筑已经因为早年间的一场大火被焚毁,甚是可惜。

从猪圈看大夫第节点水塘和杂物间(改造前)

附近有水塘、古井、笋榨、大夫第门楼、古戏台遗址等;同时,也存在若干闲置的构筑物,如猪圈、杂物棚等。

有趣的是,猪圈和杂物棚的位置极为显眼,占据了场地中视觉和景观的焦点位置。

于是有了由废弃猪圈改造的酒吧和杂物棚改造的茶室等。

“圈里”酒吧外观@周梦

“圈里”建筑的外观并不张扬,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材质和形制:毛石围挡和木构屋架。

在内部,建筑的平面成田字形,田字的四个区域是原来的猪圈,设计保留了原有猪圈的毛石围墙,将吧台、散座和炕席分别置于四个原本的猪圈中。

圈里”酒吧吧台区域@周梦

慵懒、戏剧性是酒吧“圈里”希望传达的气氛,撞色和碎花的靠枕、炕桌、石槽,由钢筋条焊成的走廊地面,配以可变色的LED地灯……设计师希望在古村中创造一个“异类”,它可以服务到村里来的年轻人群体,增加上坪旅游的丰富度。

“圈里”酒吧炕桌区域@周梦

在圈里酒吧的旁边,新建了一座小型会议室。建筑成单坡顶,朝向大夫第门楼的一面使用了落地的大玻璃,与大夫第门楼,以及两者之间的戏台形成了很好的对视关系。

因为和圈里酒吧相邻,设计师将之取名为:圈外。

莲舍是杂物间改造的茶室,也暗示了“廉洁”之意。原本的杂物间位于大夫第旁边的一个水塘边,水塘的存在使杂物间成为区域内最显眼的视觉焦点。

“莲舍”外观2@周梦

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毛石围挡,只对上层的木结构进行了整修,将之改造为一个水边的茶室。

原有的老木材被尽量保留下来,重复使用;在朝向水面的一面,落地门窗和架在水上的平台加强了建筑与水景的关系,也给新的使用者一个临水而居的感觉。

在大夫第门楼、圈里酒吧和圈外会议室之间,原场地中有两处棚架,它们原来的用途是用于榨笋,制作笋干。

设计师认为它们的存在很好的诠释了乡村的气氛,于是棚架被保留下来,适当的进行整修,但力求保持一种搭建的随意性。

安放笋榨的棚架仍然作为制笋的空间,在清明前后,它仍然可以进行生产,同时也为村庄的旅游提供了一种体验活动。

另一座棚架的用途进行了调整,平时它可以作为一个凉亭被使用;在特点时间,它又会变身为乡村传统戏剧的表演舞台,而此时周边的建筑窗口则成为观赏表演的较佳位置。

设计团队也为大夫第节点设计了专属的文创产品。除了特别为上坪莲子、笋干设计的包装外,一个由“圈里”酒吧衍生出来的以“猪”为主题的系列产品显得尤为突出。

猪在中国传统中是富足的象征,在汉字中“家”字下面的“豕”字就是猪的意思,在西方文化猪也有吉祥、幸运的意思。

设计师以猪为造型设计了一组产品,包括:丝巾、杯垫、明信片等等,它们一方面对应建筑的原始用途,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趣味性。

项目名称:上坪古村复兴计划

项目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

业主:溪源乡人民政府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何崴

项目建筑师:赵卓然、李强、陈龙

建筑设计团队:陈煌杰、汪令哲、赵桐、叶玉欣、宋珂

场地面积:32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年8月-2016年11月

建造时间:2016年10月-2016年4月

保护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摄影:金伟琦、周梦、日月蓝草

声明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 E N 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